編者按
為迎接黨的二十大,結合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我校離退休教職工将以豐富的人生經曆為主線為廣大青年開講青春奮鬥的故事。離退休老師們不僅親曆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偉大飛躍的曆史進程,更是時代進步的見證者、實踐者和推動者,相信他們豐富的人生經曆,是給青年大學生最好的勉勵與啟示。讓我們一起來聽聽他們的青春奮鬥故事吧。
陳曉東,男,漢族,中共黨員,生于1947年10月,遼甯省鐵嶺市人。曾下鄉插隊十年,于高考恢複初期,入學廣州中山大學曆史系。校曆史系副教授,從事中國近代史教學與研究。1996至2008年,任原蘇州鐵道師院黨委統戰部副部長(蘇州市政協委員)、監察處副處長,後任我校曆史系黨總支副書記(主持工作)、教育系與教育技術系聯合黨總支副書記(主持工作)、人文學院正處級調研員,負責黨務、學生工作。2008年退休,先後擔任南門、人文與圖書館退休教工黨支部書記。

青春在艱苦奮鬥中閃光
——知青生活回憶
1966年初夏,我高中畢業。文化大革命興起,高考制度一度被廢。1968年末,我響應黨的号召,由政府統一安排,至吳江縣梅堰人民公社(相當于鄉、鎮)幸福生産大隊(相當于村)第一生産隊(相當于自然村、組)插隊落戶,成為一名下鄉知青。所謂插隊知青,即把戶口由城市遷至農村生産隊的青年學生,無既定年限,沒工資、補貼,不吃商品糧,與農民一樣,靠幹農活掙工分生活。
農村生活十分艱苦。我住在知青房,即生産隊用國家配給的建材造的磚牆草頂簡易房,面積不足十平方,前半間砌竈台,堆柴草;後半間搭個小竹闆床,擺放桌凳。自己生火做飯,菜在自留地上種,偶爾去鎮上買點兒,常用鹹菜下飯。在小河裡洗澡、洗衣。夜晚點小煤油燈。
農活兒非常累人,隊裡都是水田,沒有馬、車,什麼都靠肩挑背扛,田中常見水蛇、螞蟥。最辛苦的是“雙搶”時節,即在酷熱的七月,要用僅半月餘的時間,搶收早稻,搶栽晚稻。淩晨三時多就下田翻地。白天收割、插秧。晚上給上場的早稻脫粒。
生活苦,農活累,我咬牙堅持。學習毛主席著作《青年運動的方向》、《愚公移山》,從中吸取力量。學雷鋒,寫日記,在記錄生活中,思考人生,反省自己,激勵鬥志。我花三年時間,過了生活關、勞動關,經濟上自給有餘,與農民打成了一片。

農村天地廣闊,不斷發展,很多崗位需要文化。我有些文化,獲農村黨組織、農民群衆的信任,他們選我上崗,從而有所作為。
我在大隊小學、公社中學代過課,文理科目都教過;我當過大隊、公社的“土記者”,給廣播站、報社寫稿,在農忙時節、水利工地出油印小報;我在公社防治血吸蟲病辦公室當資料員,統計、上報血防工作的各種資料;我去過縣政府知青工作辦公室,為籌備知青代表大會采寫、編輯典型材料……我幹得最起勁的,是當公社電影放映員。
農村文化生活貧乏,農民不論男女老少,都特别愛看電影。縣電影隊用大放映機,開機船,僅在鎮上及少數特大的村子設放映點。而我們公社電影隊,用的是8*75毫米便攜式小放映機,可便捷地把電影送到每個大隊和許多生産隊。電影設備擔子重約六、七十斤,我們常自己挑。在放映點用餐,付飯錢。為提高放映效果,我們加映幻燈片,有時在放映中短暫插播解釋性話語。在農村常斷電。我設計制作了大容量電容箱。斷電時,用手扶拖拉機帶動馬達發電,充入電容箱,再輸出穩壓的合乎标準的電流,供放映機使用。由于作風好,放映場次多,我們公社電影隊,獲評縣優秀隊。

1976年初,我實現了多年的願望,光榮地入了黨。組織上為從政治上鍛煉知青黨員,連續兩年選調我參加中共蘇州地委(後與蘇州市委合并)農村工作隊,先後進駐江陰縣、昆山縣的有關公社,整頓領導班子,查處經濟積案,發展農副業生産。我被安排至基層,任大隊副組長,負責整理材料,專案調查事宜,還要參加勞動。也在1976年,經數年鄉村戀愛,我與一位蘇州女知青成親,翌年有了女兒。在我生活發生重大變化之際,改革開放的新時代已在萌動之中。1977年停了多年的高考制度恢複。1978年,考試改為全國統一命題,并注意招收大齡已婚的高分考生。我參加了這一年的高考,金秋十月,為廣州中山大學曆史系錄取,離開農村。
大學畢業後,由國家統一分配,我成為一名大學教師,并服從組織安排,走上“雙肩挑”之路。我身體有疾,“雙肩挑”很辛苦,又多次換崗。但再辛苦,比起知青生活,也算不上什麼。我以農村十年曆練而成的艱苦奮鬥作風,不斷克服工作中的困難,較好的履行了自己的職責。退休至今,還一直做退休教工的黨的工作。

陳老師寄語:人人都有青春。青春是自己的,環境是客觀的。當青春遇到艱苦的環境,不能抱怨、畏懼、頹唐,而應正視、無畏和奮鬥。艱苦奮鬥不僅能改變環境,為社會做出貢獻,也鞭策着自己,不在彷徨中消沉,而在奮鬥中讓青春閃光,升華人生價值。
(本文轉自2022年10月11日微信公衆号“蘇科大團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