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為迎接黨的二十大,結合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我校離退休教職工将以豐富的人生經曆為主線為廣大青年開講青春奮鬥的故事。離退休老師們不僅親曆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偉大飛躍的曆史進程,更是時代進步的見證者、實踐者和推動者,相信他們豐富的人生經曆,是給青年大學生最好的勉勵與啟示。讓我們一起來聽聽他們的青春奮鬥故事吧。
彭國維,男,漢族。1951年出生于上海。環境藝術專業(大專)。1969年1月-1970年12月皖南山區插隊落戶。1970年12月招工進廠。1978年4月調入地直機關。1987年1月調入原蘇州城建環保學院,建築系系辦主任兼建築模型實驗室實驗員,後調入土木系。2011年退休回滬。

奮鬥的足迹,閃光的青春
光陰似箭,流年似水,歲月可以染白兩鬓黑發,卻吹不走過往的美好記憶。
1973年年末,安徽池州地區商業局抽調下屬各單位政治思想過硬的青年文藝骨幹組建了四幕話劇《年青的一代》劇組。我被安排扮演劇中配角---大學同學。曆時近一個月的緊張排練和精心打磨,排練成型。但臨近春節上演,面臨着沒有舞台布景的困境。我被臨危受命,獨自承擔繪制舞美的任務,時間緊,任務重,壓力大。憑着對劇情的掌握,我即刻投入奮戰,深入領會、分析和理解劇本中四幕的場記和場景,絞盡腦汁,晝夜挑燈繪制四幕舞美的草圖。由于我會木工活,掌握制作木框架的結構、工序和工藝。次日,我趕到車間一邊拿着草圖指揮5名木工;一邊同他們一起下料、制作布景框架,争分奪秒,僅用一整天時間就一氣呵成地完成了全部的布景框架。次日,我獨自連續奮戰三晝夜繪制舞美。舞美主要分為近景、中景、後景(天幕)三個空間層次。前景為大片垂落的柳樹枝葉,在透明的塑料薄膜上用廣告顔料畫柳樹枝葉,再按輪廓裁剪,而後從舞台左前沿由上往向下懸挂;中景為根據四幕不同場景的立體布景;天幕遠景為上海浦東的農田向浦西眺望的外灘地标性建築群。按常規需先分段繪制幾張燈光片,而後用一組幾個聚焦投影地燈打在後幕上。這項工作需具備特殊材料和繪制技巧,我根本沒有時間去探索,于是突發奇想,土法上馬。先在後幕的牆上約1.6米高度從左往右貼上一排1K鉛畫紙,然後用水粉畫外灘建築群,再打上燈光,效果不錯。實踐出真知,在設計和制作舞美過程中,我創造出一套自己獨有的設計和制作方法。

當舞台幕布徐徐開啟,配樂及舞台燈光打開的那一刻,瞬間在場所的人都為之震驚和振奮,贊歎不已。終于在1974年春節前後按計劃成功上演數場,在當地引起轟動。演員們真情投入,将人物刻畫和演繹得淋漓盡緻,台下觀衆無不被深深地感染,熱淚盈眶。地區文工團和縣黃梅劇團等專業劇團也來觀摩我們的演出。池州報社記者抓拍了四幕劇照,将我們美好的瞬間永遠定格。




雖然我們是業餘的,但是整個演出流程力求專業。我充分發揮自己的智慧和勇氣,發揚堅韌不拔的精神,迎難而上,圓滿地完成了舞美任務,得到了大家的一緻好評,很有成就感。這是一段彌足珍貴的青春經曆;這是一段閃光的青春印迹,回味無窮。

彭老師寄語:青春似一張白紙,需要你用激情去描繪;青春像一顆幼苗,需要你用傾心去澆灌;人生的道路曲折,需要你用堅韌不拔的精神去征服;人生的價值體現,需要你用腳踏實地的才智去創造。
(本文轉自2022年5月13日微信公衆号“蘇科大團委”)